close

在台東長近一百八十公里的海岸線各景點中,靠近成功鎮的三仙台,因為有座八拱橋,造型獨特,還傳說有呂洞賓、李鐵拐和何仙姑曾到此一遊,是遊客們喜歡造訪的重要景點。

只是三仙台旁白守蓮部落裡的mamu(阿嬤)說,以前這一帶阿美族語叫做「比西里岸(PiSiLiAng)」,意思是「放羊的地方」,因岸邊小島潮汐漲退讓羊群自然留在島上放養而得名,只是漢人來了改名,還編出三位仙人造訪的故事。

Mamu還說,以前比西里岸除了養羊,岸邊潮間帶還可以拔海菜,撿海螺海膽、抓螃蟹,就像是部落天然的大冰箱,想吃什麼就動手摘取捕捉,直到三仙台八拱橋蓋起、海岸邊築堤,還有台11線截彎取直,看不到海、遊客少了,好多事都變了。

部落裡負擔家計的壯年們在村子裡找不到工作,只好到外地謀生,留在部落的多是阿公和mamu,還有小孫子們,沒有以往族人聚在一起牽漁網的吆喝聲,連岸邊戲水嘻鬧聲也消失了,剩下的就只有冷清。

五年多前,三仙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春妹,看到部落裡的青少年,因為隔代教養普遍,缺乏家人陪伴,她想找個地方讓他們放學寫功課、看書,或者學音樂,因為缺乏資源,就邀來花蓮阿美族的藝術家范志明Talaluki,一起想辦法。

Talaluki發現,部落裡堆了許多以前捕魚用的漁網浮筒,中空、筒狀外觀和非洲鼓很類似,切割後放在竹子或漂流木做的鼓座上,覆蓋上當地飼養的羊皮,拿高彈力繩繃鼓,發揮廢物再利用的創意,打造「浮筒」做的鼓,最後還用「浮筒」的阿美族語「paw-paw」,把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鼓命名為「寶抱(PAWPAW)鼓」。

因為寶抱鼓,部落的青少年開始學打鼓,他們認真投入的鼓聲傳出部落,吸引善心的長輩注意,進而介紹朱宗慶打擊樂團投入,願意每星期從台北飛到台東,再轉車到部落教他們更深入的技巧,經過一年多訓練,比西里岸PAWPAW鼓樂隊,已可以融合部落歌舞精彩演出。

現在,他們多在部落裡由Talaluki帶領族人親手改造的比西里岸文化中心演出,遊客除了看寶抱鼓表演,還可以喝小米酒、吃燻飛魚乾,也能上二樓吹海風看太平洋的壯闊,mamu會在這裡編織、展售木雕、螺貝藝術品,充分感受到原住民工藝的特色,而這些青少年們,似乎也找到他們喜歡做的事,有了開懷又自信的笑容。

或許因為寶抱鼓聲,會讓這個以往看得見海豚跳躍追逐、夜空下漁火如星星墜落照亮海面的黑潮部落,重現她往日神秘又美麗的面貌,而族人們也能夠再度群聚在比西里岸,用阿美族母語唱起部落的歌謠,一首接一首。

<文章節錄自"卡片教堂的鐘聲"專輯-比西里岸>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uweis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